已經確定接下來所推出的全新車款都將是純電產品的英國超豪華品牌,在 2023 年 4 月正式發表品牌首款純電動車:Spectre 後,又在今日 (2/19) 無預警地推出性能提升、多了更多選配,且已經成為品牌最強市售車的性能特式車型:Black Badge Spectre。
以更為「effortlessly intense, immediate, and precise (強烈、直接與精準)」為開發目標的 Black Badge Spectre,係以 Spectre 為基礎進行升級的車系性能特式車,搭載升級後的前/後雙馬達四輪驅動系統,最大馬力與扭力已由標準版的 585 匹 (PS) 和 91.8 公斤米、提升至 659 匹 (hp) 與 109.6 公斤米 (1,075Nm);至於電池與續行表現部分,儘管原廠在新聞稿中並沒有揭露,但一般預測,Black Badge Spectre 應該仍是配置可用容量 102kWh 的鋰電池,WLTP 的最大續航里程則推估可達 450 公里 (Spectre 原廠公布的 WLTP 最大續航里程為 520 公里)。
此外,Rolls-Royce 的工程團隊還為 Black Badge Spectre 設計了品牌首見之「無限 (Infinity)」模式,駕駛人按下方向盤上的按鈕即可解鎖開啟,讓它釋放全部 659 匹 (hp) 的最大馬力,為車主提供更直接的加速反應。
至於同樣第一次出現在 Rolls-Royce 車款上的「活力 (Spirited)」模式,則能夠讓車主在起步時擁有最大的扭力輸出,車主在停車時、同時完全踩下煞車和加速踏板即可啟動,一旦車輛發出就緒的信號,扭力輸出就會暫時來到 109.6 公斤米 (1,075Nm),讓 Black Badge Spectre 能夠在 4.1 秒、從靜止加速到時速 60 英里 (約時速 96 公里),足足較標準版 Spectre 快了 0.3 秒 (Spectre 的原廠 0~100km/h 為 4.5 秒)!
除了動力提升外,Black Badge Spectre 還加重了轉向的力道、安裝升級的減震器以減少車身側傾,不僅能為車主帶來更強的參與感,亦能為乘客保有「魔毯」般的乘坐體驗。
至於外觀的改變方面,Black Badge Spectre 多了靈感來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到 90 年代間俱樂部文化之霓虹燈的全新 Vapour Violet 黑紫色塗裝,並提供冰黑色塗裝的前廂蓋,可與 Rolls-Royce 現有之 44,000 種車色搭配,甚至訂製個人化的客製色調。
而且除了現有的肩部和擋泥板腰線外,Black Badge Spectre 車主還可以在車輛的下半部選配「飄移」腰線,並配置全新設計的 23 吋五輻鍛造鋁圈,搭配與所有 Black Badge 車型一樣的深色鏡面拋光飾件,包括:品牌標誌性的車頭格柵外框、歡慶女神像和雙「R」廠徽,以及車外的門把、側窗框和保桿飾件,且車頭的發光格柵背板提供客製化紫色、查爾斯藍、黃綠色、鍛造黃和綠松石可供選擇,車主可以將自己選擇的顏色擴展到這些新顏色上,或打造獨特的點綴來與車身線條或內飾呼應,甚至透過新開發的黑色照明徽章踏板延伸到車內。
座艙內,Black Badge Spectre 則是在儀表板多了 Black Badge 家族的「無限」符號,儀錶板由超過 5,500 顆大小和亮度各異的「星星」組成,鑲嵌在鋼琴黑色的「天空」中,儀錶板有 5 種顏色主題可選,分別為:Vivid Grellow、Neon Nights、Cyan Fire、Ultraviolet 和 Synth Wave,車主可透過 SPIRIT 作業系統設定,且能夠操作遠端充電,以及 Rolls-royce 為車主所開發的獨家數位會員俱樂部:Whispers。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CPCA)公布的資訊顯示,中國小米 SU7 於 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1 月期間的銷量、達到 16.2 萬輛之譜,同一時期對手 Tesla Model 3 則售出 15.2 萬輛,可說小米 SU7 在銷售的首年、就展現勢如破竹擊敗對手的氣勢,甚至像是 2024 年 12 月單月銷量就在當地達到 2.5 萬輛、超越當月純電銷售榜排名第 5 名 Model 3 的 2.1 萬輛。
長期耕耘家電與行動裝置的中國小米科技(Xiaomi),最早在 2010 年 4 月創立,原先 2011 年 8 月以小米手機進軍市場。 2021 年 3 月底就宣佈將進軍電動車產業,在 2023 年 1 月時就流出其首款電動轎車廠照,當時其內部代號仍為 MS11,後續在 2023 年底,小米汽車逐步對外揭示其廬山真面目,並且確認其車名將定名為「SU7」。而在 2024 年 3 月,小米則正式發表 SU7 車系,首波共計有 3 款車型,分別為標準版、Pro 版與 Max 版,中國市場售價依序為人民幣 21.59 萬、24.59 萬與 29.99 萬,約為台幣 97 萬至 135 萬。
而小米 SU7 自 2024 年 4 月起展開生產作業後,4 月單月就售出 7,058 輛、當月超越 Model 3 的 5,065 輛。後續 4 月至 6 月間 Model 3 售出 38,446 輛、超越 SU7 同期的 3 萬輛出頭;而 Model 3 在 7 至 9 月間也於中國售出 52,052 輛、同一期間 SU7 則是交出 39,790 輛。不過小米 SU7 在 10 月、11 月、12 月的銷量開始飆升,年末這 3 個月共計售出 69,697 輛,分別為 10 月份的 20,726 輛、11 月份的 23,156 輛、12 月份的 25,815 輛,這年末 3 個月同期對手 Model 3 僅售出 52,241 輛,尤其 12 月份單月更超越 Tesla Model 3 的 21,046 輛。
至於 2025 年開春的第 1 個月 1 月份,SU7 的銷量雖然下降至 22,897 輛,但還是比對手 Model 3 1 月份的 8,009 輛高出不少。
綜合 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1 月,共 10 個月將近 1 年的時間,中國小米 SU7 於 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1 月期間的銷量、達到 162,384 輛,比起同一時期 Tesla Model 3 售出的 152,748 輛,算是 SU7 首年就開出紅盤。未來小米還將在 2025 年第二季發表已經公布外觀照的第 2 款純電動車 YU7 ,其為市場主流的中大型 SUV 設定,相信能對 Tesla Model Y 等對手在中國造成極大威脅。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CPCA)公布的資訊顯示,中國小米 SU7 於 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1 月期間的銷量、達到 16.2 萬輛之譜,同一時期對手 Tesla Model 3 則售出 15.2 萬輛,可說小米 SU7 在銷售的首年、就展現勢如破竹擊敗對手的氣勢,甚至像是 2024 年 12 月單月銷量就在當地達到 2.5 萬輛、超越當月純電銷售榜排名第 5 名 Model 3 的 2.1 萬輛。
長期耕耘家電與行動裝置的中國小米科技(Xiaomi),最早在 2010 年 4 月創立,原先 2011 年 8 月以小米手機進軍市場。 2021 年 3 月底就宣佈將進軍電動車產業,在 2023 年 1 月時就流出其首款電動轎車廠照,當時其內部代號仍為 MS11,後續在 2023 年底,小米汽車逐步對外揭示其廬山真面目,並且確認其車名將定名為「SU7」。而在 2024 年 3 月,小米則正式發表 SU7 車系,首波共計有 3 款車型,分別為標準版、Pro 版與 Max 版,中國市場售價依序為人民幣 21.59 萬、24.59 萬與 29.99 萬,約為台幣 97 萬至 135 萬。
而小米 SU7 自 2024 年 4 月起展開生產作業後,4 月單月就售出 7,058 輛、當月超越 Model 3 的 5,065 輛。後續 4 月至 6 月間 Model 3 售出 38,446 輛、超越 SU7 同期的 3 萬輛出頭;而 Model 3 在 7 至 9 月間也於中國售出 52,052 輛、同一期間 SU7 則是交出 39,790 輛。不過小米 SU7 在 10 月、11 月、12 月的銷量開始飆升,年末這 3 個月共計售出 69,697 輛,分別為 10 月份的 20,726 輛、11 月份的 23,156 輛、12 月份的 25,815 輛,這年末 3 個月同期對手 Model 3 僅售出 52,241 輛,尤其 12 月份單月更超越 Tesla Model 3 的 21,046 輛。
至於 2025 年開春的第 1 個月 1 月份,SU7 的銷量雖然下降至 22,897 輛,但還是比對手 Model 3 1 月份的 8,009 輛高出不少。
綜合 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1 月,共 10 個月將近 1 年的時間,中國小米 SU7 於 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1 月期間的銷量、達到 162,384 輛,比起同一時期 Tesla Model 3 售出的 152,748 輛,算是 SU7 首年就開出紅盤。未來小米還將在 2025 年第二季發表已經公布外觀照的第 2 款純電動車 YU7 ,其為市場主流的中大型 SUV 設定,相信能對 Tesla Model Y 等對手在中國造成極大威脅。
Volvo 先前公布了未來的新車推出計畫,預計將在 2025 年及 2026 年各推出 10 款新車或改款車型,而繼 2025 年 2 月 10 日全球首演 EX30 Cross Country 純電車系後,Volvo 亦在歐洲時間 2 月 18 日發表了 2 度小改款的 XC60 車系,包含外觀、內裝以及車載系統等皆有所更新,且新車將有望在 2025 下半年、即可引進國內新車市場。
而此回 XC60 車系的小改款動作,也證明了燃油車型將持續販售的未來規劃,預計將與在 2026 年推出、採新一代 SPA3 模組平臺的 EX60 車系,採用油電並進的新車銷售策略,與現行改款 XC90 與 EX90 車系的販售策略相同。
但有別於 XC90 車系改款外觀明顯的更動幅度,此回 2 度小改款的 XC60 車系外觀變化較為細微,主要就水箱護罩造型進行更新,換上品牌新世代的交叉式黑色水箱護罩,尾燈亦改採暗色塗裝設計,並提供了新型鋁圈的選擇。
而在內裝設定部份,2 度小改款 XC60 車系在中控台上方,採用新型 11.2 英吋的大型觸控顯示幕,像素密度較舊款強化 21%,並具備 Volvo 新世代的顯示介面設計,同時更擁有來自 Qualcomm Technologies(高通)的 Snapdragon Cockpit Platform 平臺,可使其內建 Google 系統的運算效能有著 2 倍速度提升,圖片生成速度亦提高了 10 倍,進一步提升螢幕顯示及操作效率。
歐洲 Mitsubishi 在 2024 年 10 月底時預告了當地 2025 新車重點,包括會有一款純電的 SUV、以及另一款有著兩種動力的休旅,並且都是歐洲市場專屬。就在近期 Mitsubishi 也首度揭露這款雙動力設定的 SUV 訊息,原廠也將其命名為「Grandis」,強調車輛有著寬敞車內空間,同時也釋出關於車輛外觀局部照片,並且確認提供輕油電與油電混合兩種動力。Grandis 預計將於 7 月正式亮相、秋季開始販售,至於另一款純電 SUV 將於今年晚些時來推出。
歐洲 Mitsubishi 這次所預告的全新 SUV「Grandis」,這個車名在過去就已問世了,Mitsubishi 在 1983 年推出了 Chariot,而在 1997 年~2003 年時更名為「Chariot Grandis」,2003 年時推出了 Grandis,也就是 Chariot Grandis 的後繼車、並一直銷售到 2011 年,那時的 Grandis 是輛 6/7 人座 MPV 產品。
「Grandis」這個名字是源自拉丁文,代表著巨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意思,這回 Mitsubishi 也重啟了 Grandis 之名,亦在強調寬敞內部空間和強勁有自信的設計,並且新世代 Grandis 是定位在 C 級的 SUV 市場中,鎖定需要空間和多功能性的年輕家庭。
全新 Grandis 承襲品牌的「Dynamic Shield」前臉設計語彙,以及車尾的「Hexaguard Horizon」造型;從原廠釋出的照片來看,可以發現到車頭的韻味也和 ASX 非常神似,雖然沒辦法看到完整面貌,但不管是水箱護罩的造型、再往下延伸的氣壩,確實與 ASX 的感覺相當雷同。至於車尾方面,同樣也僅有局部的樣貌,不過整體來看,車尾也是走向較為簡約的模樣,Grandis 的名牌在尾門左下方,至於尾門右下方則有動力設定的標誌。
目前原廠確認 Grandis 會擁有輕油電 ( MHEV ) 與油電混合 ( HEV ) 兩種,詳細的動力資訊還未揭露,是否會搭載與 ASX 車系相同的 1.6 升 HEV 油電混合和 1.3 升輕油電也還有待確認,外媒此前也推測 Grandis 會是和 Renault 共享資源、可能與 Symbioz 為雙生關係;同時原廠表示 Grandis 還配備了完整的 ADAS 技術與內建 Google 車載系統,其也延續先前小改款 ASX 的更新設定。
對於國內市場來說,由於新世代 Grandis 是屬於歐洲專屬、並在歐洲 Renault 工廠來生產,是走向 Renault 體系的新產品,因此屆時導入機會並不大,而過去的 Grandis 雖然也未引進臺灣,但較大關聯則是過去我們所熟悉的 Savrin 便是 3 代 Chariot Grandis 雙生產品,首代 Savrin 是在 2001 年推出、改款 Savrin 則是在 2004 年登場,後續中華汽車也有針對 Savrin 進行更新工程。Savrin 也是過去國內市場相當熱門的產品,同時期競爭對手也包含 Toyota Wish 和 Mazda5。
針對電動車電池起火後的燃燒議題,Renault 推出了一項新科技,搭載於電池包結構的設計內,在發生火災時,消防人員能透過專屬的水壓進入機構(Fireman Access System),從外部施加水壓,該機構會釋放閥片,讓水進入並浸滿整個電池包內,藉此降低燃燒的情況,減少熱失控的風險。
現今針對電動車起火的處置方法,主要有噴灑、浸泡池、防火毯等等,而由於電動車屬新世代產物,消防界對於該如何處理電動車起火的議題尚未形成主流看法。Renault 所研發的這項科技,類似於將電池本體浸入水中,比消防人員的浸泡池(整車浸泡)來得更直接、節省時間,同時也更有效率。
當然,無論是電動車或燃油車輛,都有起火的可能性,而電動車火災由於具有話題性,經常被廣泛報導與討論;在科技的進步下,電池包阻燃、抗穿刺、預防熱失控等技術亦與日俱進,透過科技的力量,降低安全的風險。
根據外媒報導,Renault 表示這項新的技術預期可大幅降低電動車電池火災撲滅的時間與成本,同時減低熱失控的風險,有助於提升電動車普及。Renault 同時願意無償轉移該技術予有興趣的汽車品牌,而這項新科技目前已經應用在 Renault 與 Dacia 品牌的特定新款電動車。
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上任後的一系列關稅計畫,對全球都帶來的程度不等的重大影響,從先前針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祭出 10%與 25%不等的加徵關稅後,日前 Donald Trump 還透露了「對等關稅」的規劃,旨在減少美國貿易逆差狀況。近日,Donald Trump 又預告將在 4 月份起,針對進口美國的車輛、半導體、藥品等項目徵收 25%關稅。
先前 U-CAR 針對 Donald Trump 宣布的對等關稅計畫,進行了相關報導與試算,國內進口車的稅金包含有 17.5%關稅,後續還有貨物稅、營業稅以及推廣貿易服務稅等稅賦內容,美國進口汽車關稅則是 2.5%,依照先前對等關稅的概念下,似乎如果美國車輛進口至國內,採用 2.5%的關稅,絕對會是消費者非常高興的走勢,當然,這也意味著將會對國內市場車價帶來巨大衝擊。
不過,隨著 Donald Trump 預告 4 月初針對車輛、半導體、藥品等進口項目,徵收 25%的關稅,「便宜」一詞自然也就不會再出現在進口美國車輛上了,這項關稅乃是針對進口到美國的車輛,臺灣並沒有車輛出口到美國,自然就不會受到影響,而臺灣市場從美國進口的車輛,自然也還是採用 17.5%關稅設定,但事情並不是這麼單純。
首先來看,目前美國預計要實施的諸多關稅項目,最主要的就是 Trump 政府要與各國、各協重新談判,同時也希望能促使更多廠商在美國設廠與投資,因此從加徵關稅項目公布之後,到實際執行、甚至於更改條件與執行日期等也都持續更新。因為如果強硬的執行加徵關稅,後續就會演變成全球貿易戰爭,對於全球經濟來說都不算是好事。
再者,Donald Trump 加徵關稅項目涵蓋了車輛、半導體在內,也意味著相關零部件、材料等很可能也面臨著成本的上揚,先前還有進口美國鋼、鋁等項目的加徵關稅,同樣都透露了車輛成本提高,簡單來說,依照此一貿易戰爭走勢來看,後續很可能無論歐洲、美洲、甚至於亞洲生產的車輛,售價都會有所提升,只是價格調漲幅度多寡的差異了。
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在 2022 年 2 月中旬時,首度在國內展出新世代 MPV 作品的 Staria 車系,接續在 5 月正式發表,提供 GLD-A、GLD-B、GLD-C、CEO-A、CEO-B 總計 5 種車型,其中 CEO 兩車型為 7 座配置,配備與價格設定為高階版本,而 GLD 系列車型則分別是 9 座與 8 座空間配置,鎖定貨車商用市場為主, GLD-A 與 GLD-B 則主打入門商用市場。
接續在 2025 年 2 月 19 日,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則針對 Staria 車系新增 CEO-B Bose 車型,並預告將在 3 月份正式於國內上市,售價則為 224.8 萬元。
CEO-B Bose 車型基礎上即是以既有的 CEO-B 車型為配備基準,具備大型雙電動玻璃天窗,第二排座椅更搭載雙獨立 Relaxion 零重力電動座椅,選用 Nappa 頂級皮革包覆,具備加熱、通風、腿靠以及一鍵仰躺等機能。另外更擁有車型專屬的 SVM 環景影像輔助及 BVM 盲區影像輔助。
而此回新增的 CEO-B Bose 車型,則新增了 Bose 音響系統,配備 12 支揚聲器及外部擴大機,具備專屬量身調教音場分布及抑制車內噪音機能,另外更搭載 DSC 系統(Dynamic Speed Compensation Feature),可根據車速自動調整音量和音調,藉此提供出色的音樂體驗感受。
台灣本田在國內相當倚重的產品 HR-V,小改款車型先前已在海外多個市場陸續上市,而隨著此前有國內網友捕獲到小改款 HR-V 偽裝測試車的身影後,也代表著台灣本田正在進行小改款 HR-V 上市前的準備作業。就在近期的環境部使用中機動車輛噪音查詢資料庫裡,小改款 HR-V 的送測資訊也首度曝光,依資料所示,新車可望提供 3 種車型編成,最大亮點便是 e:HEV 油電動力的引進、其中 e:HEV 車型有兩種車型設定。在送測資料曝光後,依台灣本田的新車導入節奏來看,小改款 HR-V 可望會在年中以後、下半年來登場。
從環境部使用中機動車輛噪音查詢資料庫所示,此次送測的 HR-V 在車型代號與先前皆不同,因此初步先推測是為小改款車型,至於可以確認是小改款 HR-V 的另一個關鍵就在於變速系統,有兩個車型版本的變速型式並非 CVT、也代表著其為 e:HEV 油電車型;而從上述的所料推斷,未來小改款 HR-V 推出之後便可能採 3 車型編成,1 款汽油搭配兩款油電的設定,不過屆時也都還有待台灣本田正式發表後才能確認小改款 HR-V 的編成設定。
隨著 HR-V e:HEV 的導入,很關鍵的便是價格帶設定。國內現行 HR-V 車系提供 S+勁化版和 Prestige 尊榮版兩種版本,售價則是 83.9 萬元與 89.9 萬元,引進油電動力後價錢勢必會有所調漲,而就以現階段 HR-V 車系頂規近 90 萬元的價格來看,油電 HR-V 的售價落在百萬內、90 幾萬也是相當合理,而這個價格帶目前也未和台灣本田其他產品的售價有所重疊,也算是填補了 90 萬~100 萬內的產品區間。反之,如果價格突破百萬,屆時對於產品自身的競爭力勢必會大幅降低,並且也會與入門的 CR-V 價格太過接近。
小改款 HR-V 的內、外觀變化幅度並未很大,主要就是在細節上進行修飾。車頭部分將水箱護罩面積縮小、格柵輪廓變得更為方正,並且上方的飾條也做了加粗;車尾的地方,尾燈雖然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不過燈組的排列組合有了調整,以紅色燈組線條方式劃分,取代過去類鋼琴鍵式的排列。車內方面的變革之處是在中控臺,於原先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
HR-V e:HEV 的油耗表現除了更為出色外,在整體動力表現上也較汽油車型還來得好,參考海外市場的動力數據,搭載的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擁有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對比汽油版的最大 121 匹馬力與 14.8 公斤米扭力都更加亮眼,搭配上優異的能耗數字,也讓整體產品力上更加強悍,不過最大關鍵依舊在前述所提到的售價部分,台灣本田最終會開出甚麼數字便非常的重要。
義大利精品二輪品牌 Vespa,今 (2/19) 日舉辦春酒活動暨 Sprint Tech 與 DEC 系列鑑賞會,其中 25 年式 Sprint Tech 150 正式在臺上市,提供車迷線上購車、全臺據點實體賞車,擁有專屬新色塗裝之外,更搭載全彩 TFT 液晶儀表、Keyless 功能,建議售價為新臺幣 20.9 萬 ; 同步展出的 DEC 精品系列服飾、配件同步亮相,呈現 Vespa 經典傳承。
國內市場推出的 Vespa Sprint Tech 150,提供「魅影消光黑」與「冰曜灰」2 種車色塗裝,搭配具未來感的霓虹綠車身飾條、細節,同時透過霧面黑化後視鏡、後扶手強化細節質感,延續經典 Vespa 946 車款設計,前面板內側配有時尚氛圍燈,當車主按下感應鑰匙上的「尋車功能」按鍵或啟動車輛時,都會點亮氛圍燈。
長寬 (mm):1,870 x 750、輪距 (mm):1,340
Vespa Sprint Tech 150 搭載的儀表由過去 4.3 吋升級為 5 吋全彩 TFT 多功能液晶儀表,可切換日夜模式,標配 Vespa MIA 多媒體平臺系統,下載 Vespa 專屬 App,即可連動智慧型手機,透過儀表顯示訊息、來電、社群通知、控制音樂播放與即時導航功能。首度加入 Sprint 車系的 GPS 導航,可顯示到達所需時間、距離與路線,提升騎乘便利性。
具備免鑰匙啟動系統的 Vespa Sprint Tech 150,可透過感應鑰匙開啟坐墊、啟動車輛,同時使用「尋車功能」。動力方面,Sprint Tech 150 搭載 i-get 4 行程單汽缸引擎,排氣量為 155 c.c.,最大馬力達 9.2 kW (7,750 rpm),最大扭力 12.4 Nm (6,750 rpm),原廠數據顯示,極速可達 95 公里 ; 配置前後 12 吋配胎、前後 ABS 碟煞系統,前懸吊為單搖臂減震筒設計,後懸吊則為雙作動液壓減震筒。
除了重點車款之外,全新登場的 Dealer Equipment Collection (DEC) 精品系列,已 Piaggio 工廠與博物館的經典元素、配色作為靈感,呈現品牌自 1946 年以來的精神,打造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服飾、配件。
Vespa DEC 風衣使用隱藏式連帽設計,印有 Vespa 標誌與 DEC 圖騰,具備防水、防風且輕便等特色,結合日常機能與品牌風格 ; 至於 Vespa DEC 連帽衫,則以柔軟刷毛材質打造,增添日常休閒品味的同時,展現 Vespa 愛好者自信且從容的生活態度。
日本輪胎品牌普利司通宣布,將於日本岐阜縣關市建置廢舊輪胎精準熱裂解技術的示範工廠,並計畫於 2027 年正式啟用。此項目旨在實現廢舊輪胎的循環再利用,進一步達成普利司通在廢舊輪胎化學回收技術上的社會實踐。
該工廠將採用精準熱裂解技術,回收廢舊輪胎衍生燃料(tire-derived oil)與再生碳黑(recovered carbon black)。此為普利司通輪胎中期經營計畫(2024-2026)中—「新種子計畫」的創新業務之一,以達成其永續發展願景。
此示範工廠是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於 2022 年 2 月選定的「綠色創新基金計畫」專案之一,並同步與日本引能仕株式会社(ENEOS)合作。工廠回收的碳黑將用於開發具橡膠增強性能的環保碳黑(eCB),此研究也是由日本東海碳素株式會社(Tokai Carbon Co., Ltd.)主導的「廢舊輪胎碳回收技術開發」專案的一部份,該專案於 2024 年 12 月獲得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的選定。
普利司通輪胎持續透過與合作夥伴的共同創造,將輪胎「再生」為橡膠及其他原材料,從而實現回收業務商業化。此舉亦展現其「普利司通 E8 承諾」中的:「生態:提升永續輪胎技術和解決方案」 以及「能源:實現碳中和的移動社會」的企業承諾。
U-CAR 汽車網站每月皆會推出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針對臺灣機車市場提供更深入的報導,探究國內電動機車市場發展表現,並分析此級距車輛每月在臺灣的銷售情形,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考。
1 月份作為單月年度銷售成績叫較低迷的月份,在全月扣除元旦、週休二日與農曆春節假期後,實際工作天數僅有 17 天 ; 機車總市場 1 月掛牌數為 43,432 輛,對比 2024 年 12 月衰退達 33.4%,而電動機車級距部分,1 月份僅掛牌 1,338 輛,較 2024 年 12 月減少 3,780 輛,衰退幅度達 73.9%,除了泓創 ZAU、三陽 SYM 之外,其餘品牌均呈現負成長,其中光陽 Ionex、中華 eMoving、山葉 Yamaha 衰退程度較為明顯。
過去蟬聯冠軍車款寶座的 Gogoro Jego 車系,接連 2 個月受到產能調整影響,連帶造成品牌單月銷量下滑,Ionex 維持 2 款車型上榜,不過掛牌表現與 2024 年單月出現落差 ; 值得關注的是,泓創 ZAU 旗下 ES-2000 與 ES-1000 迎來單月大量交車,表現超越去年度任何單月成績,也讓品牌本月交出亮眼成績單。
1 月份品牌排行方面,冠軍 Gogoro 受到主力車款 Jego 車系交車情形影響,旗下單月僅掛牌僅 779 輛,衰退幅度達 74.9%,市佔率接連下滑至 58.2% (上月為 60.7%),對比 2024 年同期 (2,090 輛) 銷量減少 62.7%。由 2 大車系大量交車,登上亞軍的 ZAU,掛牌數 224 輛,成長幅度 23.1%,市佔率提升至 16.7% (上月為 3.56%),單月表現勝過 2024 年所有月份。季軍 Ionex 同樣面臨銷量下滑、排行被 ZAU 追過後,本月僅交出 191 輛,衰退幅度 84.3%,市佔率由 23.8%下滑至 14.3%。
第 4 名至第 6 名依序由 Aeonmotor、eMoving、PGO 拿下,Aeonmotor 掛牌 37 輛,對比前一月份衰退 76.4%,市佔率稍稍下滑至 2.77% (上月為 3.07%)。eMoving 本月交出 29 輛,表現較 2024 年 12 月下滑 84.1%,與 Ionex 相近,市佔率由 3.56%下滑至 2.17%。PGO 在 1 月份以個位數距落後 eMoving,單月掛牌 21 輛,市佔率反而上升至 1.57% (上月為 0.57%),衰退幅度 27.6%,是上榜品牌中,相對衰退較少的車廠。
第 7 名 SYM 本月交出 17 輛,較上月份增加 16 輛,上月比達到 1,700%,市佔率取得 1.27%。Yamaha 本月排名下滑 3 位,以 14 輛成績位居第 8 名,上月比僅 9.15%,衰退幅度是本月上榜品牌中最多者,市佔率降至 1.05% (上月為 2.98%)。第 9 名 eReady 以些微差差距落後 Yamaha,掛牌數 12 輛,衰退幅度 79.7%,市佔率下滑低於 1%,取得 0.89% (上月為 2.98%)。能海電能本月以 9 輛成績擠進前 10 名,較上月衰退 55%,市佔率略為提升至 0.67% (上月為 0.39%)。
上月維持亞軍寶座的 Gogoro Viva Mix,在自家 Jego 車系尚未恢復戰力前,以 186 輛拿下 1 月份熱銷車款冠軍,其中以 MUJI 無印良品聯名車款 Viva Mix Me 佔銷量大宗 (180 輛)。同屬熱銷常勝軍車系的 Viva XL,本月以 164 輛位居車款排行亞軍,除了標準、聯名車型外,SuperFast 版本交車達 46 輛。鎖定女性用車需求的 Delight 車系,1 月份以 123 輛登上排行榜季軍 ; 而首度上榜的 ZAU ES-2000,則已 3 輛之差,掛牌 120 輛取得車款排行第 4 名。
除了 Viva Mix、Viva XL 車系之外,瞄準輕代步需求的 Viva,1 月以 114 輛位居車款排行第 5 名,同樣以 MUJI 無印良品聯名佔銷售大宗。ZAU 旗下另一款重點車型 ES-1000,同為首次上榜黑馬,本月掛牌 104 輛位拿下第 6 名。作為 Ionex 綠牌主力車款的 i-One Air,在 1 月份掛牌 59 輛,成為品牌本月表現最佳的產品。
瞄準運動型車款市場的 Gogoro SuperSport,1 月份以些微差距落後 i-One Air,掛牌數 57 輛,位居 8 名,第 9 名由 Gogoro Premium 與 Pulse 以 53 輛並列,其中 Pulse 車系中,旗艦 Ultra 車型仍為目前銷售主力,總共掛牌達 42 輛。聚焦舒適騎乘、長續航表現的 i-One Fly,提供 12 吋胎、10 吋胎共 4 種車型在 2025 年首月交出 31 輛,成為品牌第 2 款上榜車型。
本月遺珠車款方面,Ionex 鎖定旗艦產品市場的 S7 Techno 交出 30 輛,以 1 輛之差無緣熱銷排行榜 ; 至於搭配政府補助條件,受到市場關注的 S6 Rex 在 1 月份則交出 25 輛。上月以黑馬之姿登上冠軍寶座的 Gogoro CrossOver 車系,本月交出 20 輛,後續表現值得市場關注。
BMW 原廠近日公布名為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 的高性能電動偽裝車,其預計 4 月中國上海車展對外展出,可提供最高 1,835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而且還具有高效動力控制單元「Heart of Joy」,車內則採用 BMW 全景 iDrive 座艙布局、並搭載最新的 BMW Operating System X 車載系統,而此車雖然不會走入量產、但其「Heart of Joy」動力控制系統會援引至未來的 Vision Neue Klasse 量產版純電 3 Series 等車。
BMW 新世代產品推出計畫如火如荼進行中,除了純電動平臺 Neue Klasse 的首款作品 iX3 預計將於 2025 年推出外,新一代 3 Series 也遭海外媒體捕獲到偽裝車正進行測試當中。新世代大改款的 3 Series 具有前所未有重要性,除了有同級距的 i3 純電動車型推出外,更將與 Neue Klasse 系列車型採用新一代設計與技術,並且將以為 2023 年推出的 Vision Neue Klasse 概念轎車為基礎。
目前 BMW 原廠預告 Neue Klasse Electric 量產車(包含可能命名為 iX3 的純電休旅、純電 3 Series),將自 2025 年開始陸續在匈牙利的 Plant Debrecen 工廠開始生產。但在正式量產之前,BMW 此次還對外揭示了名為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 的高性能純電測試車,其預計於 4 月 2025 上海車展正式對外展出,展現品牌在電氣架構、數位化、高動力效率等環節的優勢,BMW 官方將相關的動力控制技術統稱為「Heart of Joy」。
根據 BMW 原廠指出,基於 800V 純電動 Neue Klasse 平臺架構中的「Heart of Joy」動力控制單元,主要將動力傳動、煞車制動、充電、動能回收、轉向等功能的處理速度,相較現行車款的處理速度提升 10 倍,其能與許多 BMW 動態控制系統共同協作,帶來反應即時的絕佳動態與動力表現。
而「Heart of Joy」動力控制單元的優勢,也體現在其能在瞬間對應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 高達 1,835 公斤米的狂暴扭力輸出,讓車輛精準的分配動力,並呈現前所未見的高性能動態表現。此外,「Heart of Joy」動力控制單元還精密結合電機馬達的動能回收與煞車系統,強調動能回收與制動表現比起現行車款提升 25%,帶來絕佳的動態控制。
在車身外觀部分,BMW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 在偽裝貼紙下的輪廓大致與 Vision Neue Klasse 概念轎車相同,但多出不少乖張外擴的空力套件,足下的輪圈甚至還有外顯的動態燈號顯示,當「Heart of Joy」動力控制單元加速時輪圈就會顯示綠色、動能回收時為藍色,煞車制動時為橘色。
原廠還強調 Neue Klasse 平臺車款皆將具備 4 個超級電腦,能藉由超級電腦達成動力傳輸與車內座艙系統的完美融合。以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 概念車來看,其在內裝就具有先前 2025 CES 展上發表的 BMW 全景 iDrive 座艙布局、並搭載最新的 BMW Operating System X 車載系統,不過 Vision Driving Experience 概念車還加入多個高性能氛圍的碳纖維飾板與中控臺、碳纖維桶型座椅,並具有多角形的中央麂皮包覆方向盤,兩側門板也有性能風格十足的氛圍燈。
Continental Automotive 展示最新研發的「E Ink Prism」電子紙螢幕技術之儀表板方案,最大的特點是使用者可以自由設定儀表板的質感樣態或樣式,例如金屬質感、圖片、文字或符號等內容,由於採用「E Ink Prism」電子紙技術,即使車輛熄火/關閉後,儀表板上的顯示內容可長時間顯示而幾乎不耗電。
Continental Automotive 所發表的這套 E Ink Prism 電子紙儀表板,位於駕駛艙內、靠近前座乘員的一側,以長條形、貫穿整個駕駛艙前方,並非取代原有的儀表或空控螢幕,而是提供另外一種的顯示功能。
根據原廠的說法,E Ink Prism 電子紙儀表板可滿足客戶的客製化需求,能搭配於包含電動車在內的各種車款;由於電子紙不同於一般顯示螢幕,其擁有超低耗電、長時間顯示特色,駕駛人可透過設定的方式,將其設定為金屬質感的樣式,或是自己喜愛的圖紋、圖片、文字等內容,展現出獨特的個人化喜好。
現今,消費裝置採用電子紙的產品,例如電子閱讀器等,可說是十分普遍;電子紙的螢幕更新率、顯示效果等,適合拿來作為偏向靜態性的內容,而不是中控螢幕或儀表那種快速顯示的內容。因此,可以將這套方案,視為傳統儀表板的數位化材質。
Continental Automotive 表示,E Ink Prism 電子紙儀表板的耗電量極低,幾乎不會額外對電池/電瓶造成耗損,同時,內部也開始研發與認證彩色版本的儀表板方案,相關的產品都可針對汽車品牌的客戶需求進行客製化。
在 2025 年 2 月 13 日時 Honda 與 Nissan 的合併計畫正式宣告破局,這項合併規劃在 2024 年 12 月 23 日宣布雙方簽署 MOU 合作備忘錄,其朝向合資成立控股公司、針對兩大品牌業務進行整合的方向前進,但僅不到 3 個月的時間,如今雙方的合併計畫也正式劃下句點。
在兩方的想法始終無法達成共識之時,也使最終談判走向破局,而這之中雙方也存在許多分歧,包括 Honda 希望成為母公司、而 Nissan 則是子公司的角色,不過近期根據日本媒體報導,還有一項關鍵導致談判破局,即在於 Honda 希望 Nissan 放棄 e-Power 技術,轉而來支持並採用自家的 e:HEV 油電系統。
從先前 Honda 與 Nissan 共同所發出的聲明稿得知,在合併的計畫中,Honda 最終希望成為母公司、Nissan 則是子公司,這點其實和最初的整合計畫有些不同,其也成為談判破局的一大關鍵;雖然合併計畫告吹,不過雙方接下來還是會在電動車領域來合作。而在確認這項組成世界第 3 大汽車集團失敗之時,日本媒體近期則透露談判破局的關鍵除了前述原因之外,還有一項關鍵是在 Honda 希望 Nissan 可以放棄 e-Power 技術,並且來採用 Honda 的 e:HEV 系統,這點也遭到 Nissan 強烈反對,進一步擴大雙方的裂痕。
在確認 Honda 和 Nissan 合併破局消息的當天,Nissan 也舉行了財報記者會,除了說明財務相關的事項外,Nissan 也公布了 2025 年產品計畫,這之中也包括 Rogue PHEV、Rogue e-Power、新世代的大型 Minivan、K-Car、全新小型電動車、新世代 Leaf 等等。
值得關注的是現在 Nissan 在北美市場還未有 e-Power 動力選項,不過在確認 2026 年會有 Rogue e-Power 後,也正式代表 e-Power 進入到北美,後續其他產品也有機會來擁抱 e-Power 科技;不過 e-Power 在高速巡航下的燃油效率並未那麼好,加上美國地大物博的地理條件下,其也會是 e-Power 的一大劣勢。
e-Power 是 Nissan 目前相當積極推動的增程式動力架構,系統的燃油引擎並不是用來驅動車輛,而是作為發電機來為電池組充電,車輛驅動仍是以電動馬達為主。Honda 現階段也很積極發展自家的 e:HEV 油電系統,該動力架構也和 e-Power 有些不同,整個動力系統中,引擎主要作為增程使用以及高效巡航時的驅動,不過在高速時系統則會視巡航狀況來直接由引擎驅動,展現引擎在高速時效能較佳之優勢。其對比 e-Power 僅作為電池組發電機的角色,e:HEV 系統的運作上確實也更加多元,整體效能表現也更為出色。
兩家車廠的電氣化系統都各自具備一定特點,而在 Honda 與 Nissan 的合併計畫中,前者主要也是佔有較大主導權,確實,Honda 也希望成為母公司的角色、並非是兩家子公司所組成;再者就是若確認合併後未來的發展發向,從日本媒體透露的訊息來看,Honda 希望未來能以自家的 e:HEV 油電系統為主軸,並且建議 Nissan 能放棄 e-Power、轉而來支持 e:HEV,要放棄自家努力推崇的油電科技,這對於 Nissan 來說無疑也是一大衝擊,確實也讓 Honda 與 Nissan 的合併更加困難。
Bentley 總代理永三汽車繼 2024 年 10 月、在臺推出全新第 4 代 Continental GT 與其電動軟頂敞篷版本:Continental GTC 後,也在今日 (2/18) 為國內喜愛高性能運動四門轎車的消費者,帶來同屬第 4 世代、換裝高性能 4.0 V8 高性能油電動力的品牌最強四門轎車:Flying Spur,並一次推出運動風格的 Flying Spur Speed 與豪華頂級定位的 Flying Spur Mulliner 兩款車型,且開出新臺幣 1,780 萬元起的基本車價。
第 4 代 Flying Spur 雖然外觀並不像第 4 代 Continental GT 做了那麼多明顯的改變,但其實原廠還是替它們換上了重新設計的水箱護罩格柵、前/後下擾流、後尾燈組,且 Flying Spur Speed 車型以暗色材質的細節處理呈現運動本質,準車主並可選配碳纖維個性套件,Flying Spur Mulliner 車型則是配置全新懸浮式鑽型水箱護罩、霧銀色後視鏡與雙鑽型車側進氣孔,且車頭標配車頭「Flying B」發光立體徽飾,以及 22 吋 Mulliner 專屬雙色水平廠徽輪圈。
座艙內,第 4 代 Flying Spur 亦沿用了第 3 代車款的布局,駕駛座前方依舊可見全數位儀表、中央也嵌著 12.3 吋觸控螢幕,並提供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手機連接功能,且車室空間的椅面及車門面板多了新式絎縫與立體菱格紋皮革,並能搭配主動空氣清淨系統、智慧座椅偵測等 Bentley 科技。
此外,第 4 代 Flying Spur 全新 LED 動畫迎賓燈係首見於限量訂製車款:Batur,在車門開啟時會帶來光雕與流動光影的優雅藝術感,Flying Spur Mulliner 車型還提供獨有三色精選內裝,甚至可交由 Mulliner 訂製部門來為車主量身搭配。
至於首度出現於 Flying Spur 車系的智慧座椅套件,則可將乘車舒適性進一步提升,透過這項選配,系統可自動感應乘坐者體表濕度及溫度並調節空調,還可偵測坐姿受力點,不斷微調降低久坐疲憊感,體貼車內成員。
而且第 4 代 Flying Spur 除了搭在可觀測週遭環境的智慧停車輔助系統,還能監控車內及車外空氣品質,主動進行車室空氣循環或關閉換氣,甚至能結合 GPS 定位系統,在車輛即將進入隧道時,自動關閉以阻隔車外汙染空氣。
表現方面,第 4 代 Flying Spur Speed 與 Flying Spur Mulliner 均是換裝與第 4 代 Continental GT/GTC Speed 共用、原廠稱為「超高性能混合動力系統 (Ultra Performance Hybrid powertrain)」的 4.0 升 V8 插電式油電動力,由最大馬力 600 匹 (PS)、扭力 81.6 公斤米的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以及最大功率 190 匹 (PS) 馬力、45.9 公斤米扭力的馬達 (電池容量 25.9kWh) 組成,綜效馬力高達 782 匹 (PS)、綜效扭力則為 102 公斤米 (1,000Nm),並可較前代 Flying Spur Speed 減少 90%的二氧化碳排放,且擁有 76 公里的純電行駛里程、純電模式的極速則可達時速 140 公里。
第 4 代/第 3 代 Flying Spur Speed 性能比較 | ||
車型 | 第 4 代 Flying Spur Speed |
第 3 代 Flying Spur Speed |
引擎形式 | 4.0 升 V8 插電式 油電系統 |
6.0 升 W12 雙渦輪增壓 |
變速箱形式 | 8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 | |
驅動方式 | 四輪驅動 | |
車重(kg) | 2641 | 2437 |
馬力輸出(PS) | 綜效 782(+19%) | 635 |
扭力輸出(kgm) | 綜效 102(+11%) | 91.8 |
0~100km/h(秒) | 3.5 | 3.8 |
極速(km/h) | 298 | 330 |
搭配 8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與四輪驅動系統後,即使車重來到 2,646 公斤,但是第 4 代 Flying Spur Speed 與 Flying Spur Mulliner 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依舊僅需 3.5 秒,還擁有時速 285 公里的極速。
底盤與操控表現部分,由於電池設計在後軸、馬達位於變速箱之中,所以第 4 代 Flying Spur Speed 與 Flying Spur Mulliner 擁有 48.3 : 51.7 的前/後配重比例,並搭載全新雙氣室與氣壓彈簧、搭配雙閥門阻尼之懸吊,以及重新調校的 Bentley 動態駕駛系統 (Bentley Dynamic Ride) 和電子行車穩定軟體 (ESC),結合 eLSD 電子限滑差速器及扭力向量分配系統,以及前 10 活塞、後 4 活塞煞車卡鉗後,能提供更靈敏又不失舒適的動態表現。
手工機車改裝世界冠軍暨 Rough Crafts 主理人葉韋廷,將舉辦第 2 屆「Speed & Crafts 機車改裝工藝大展暨冠軍賽」,暨 2023 首屆突破 5,000 人次熱情參與後,第 2 屆陣容更升級,將於 2025 年 2 月 28 日至 3 月 2 日,在臺北松菸四號倉庫開展!此屆賽制分為 3 大組,除「手工組」及「性能組」首度新增「哈雷組」,共計 48 組知名改裝職人將帶來他們的精湛的作品,也邀請 4 位世界級的日本傳奇大師參與投票與帶來超值的大師名人講座!
此次展會更公開展出征服美國鹽湖城賽道之神秘作品,並推出限量「MADRIDER x Speed & Crafts」聯名週邊,買 VIP 套票即可獲得!即日起至 2 月 27 日為早鳥預售期間,喜愛改裝車工藝的朋友可透過 acupass 購票系統購票,早鳥優惠及 VIP 限量週邊套組。
這次參賽評選標準依循上屆賽制由參賽選手及評審們互評,48 組精選挑戰隊伍,將在 3 月 2 日公布第二屆冠軍得主!現場不僅能與參賽者互動,還能親眼見證日本傳奇大師的蒞臨;此外,購買 VIP 套票的車迷朋友,更可獲得全球唯一的大師名人講座名額。
講座由此次大賽主辦人暨 Rough Crafts 主理人葉韋廷、馬來西亞最大改車工藝展主辦人 Asep Ahmad Lskandar 與其他 4 位日本傳奇大師 Cherry's Company 的黑須嘉一郎 Kaichiroh Kurosu、Custom Works Zon 的吉澤雄一 Yuichi Yoshizawa、LUCK motorcycle 的杉原雅之Masayuki Sugihara 、46 WORKS 的中嶋志朗 Shiro Nakajima 主講,講座將與觀眾分享近年他們在機車改裝領域的深厚經驗和創作心得,並且邀請到幫無數名人與店家設計 LOGO 的日本傳奇手繪設計師 TETSU 在展覽期間進行現場手繪活動,此次大賽的 LOGO 也是由 TETSU 大師親筆手繪。
春暖花開,適合旅遊的季節即將到來,無論是規劃遠程家庭出遊,還是短途輕旅行,租車自駕是旅客最方便的選擇。國際知名租車品牌 AVIS 艾維士租車 及旗下姊妹品牌 Budget 百捷租車,全球已在 177 個國家設立據點,提供高品質的租車服務,讓旅客能夠輕鬆展開旅程,在臺灣也能享受國際級的服務。
為了滿足國內外旅客的多元需求,AVIS 持續深耕臺灣市場,並在 2025 年積極拓展服務據點,提供更便捷的租車體驗。近期更與國內知名租車品牌 - 「小馬租車」 攜手合作,於臺北松山機場、板橋車站、新竹高鐵、臺中市府等地新增據點,讓國內外旅客在各交通樞紐就能便利租車。
共
50,278
則